《倍的认识》教学反思15篇
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,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,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,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?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《倍的认识》教学反思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阅读。
《倍的认识》教学反思1倍,是小学阶段一个很重要的概念。北师大版教材安排在二年级上册学学习了乘除法之后,学习这个概念。因为它的重要性,所以在上这课之前,我不敢怠慢,精心备课,参考比较权威的教师用书,书上对“倍”这单元的知识在这个阶段是这样要求的:在这里,倍不作为科学概念,而作为生活概念来处理。所以教科书中对倍没有给出概念性的定义,而是结合具体的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,让学生感受倍的意义,体会倍与平均分的联系。
倍,对于学生来说看似是一个全新的概念,可是果真如此吗?在此之前的学习中有没有知识和方法与之相关或相近?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倍这种表达方式?其实倍的认识实际上是除法意义的拓展,就像“比多少”是减法意义的拓展一样。也就是说,在方法模型上,“倍”和“比多少”类似,表示的都是两个量之间的相比关系,只不过比的结果一个是比率,一个是相差的具体量。在知识模型上,倍是除法意义的延伸,建立除法与倍的联系,使得除法不仅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,还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。
这样,新学知识就有了原有的生长点,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,为了突出新知识的重点,突破难点,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层次。
第一 ……此处隐藏11278个字……
《倍的认识》教学反思15标准量变化,比较量不变,体会倍的变化。
在上一类变化的基础上教学设计,让兔妈妈拿来1根胡萝卜,将标准量变为3,再一次激活学生的思维,现在红萝卜还是胡萝卜的3倍吗?同样是红萝卜和胡萝卜比,怎么一会是3倍,一会又是2倍呢?新的矛盾冲突,使学生在反思与对比中体会到比的标准很重要,当标准量变化,虽然比较量不变,但倍也随着发生变化。对比了标准量和比较量两种变化之后。我巧妙的在同一情境中继续深入的挖掘教学资源,提出当标准量3根胡萝卜,10根白萝卜还是它的'5倍吗?你能改变白萝卜的数量,让他们成为整倍数关系吗?这其实又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,课堂上学生人人动手、动脑,思维不断爬升,亲历了不断创造倍数关系的主动学习过程。这样的教学不仅关注到倍概念标准结构,而且提供辨识结构,让学生感悟到在不同数据背后,隐藏着相同点,即以一方为标准,另一方有这样的几份,就是几倍,在变中求不变。可见在创建倍的直观模型的学习活动中,从实物的比较,到数量之间的比较,从形到数,从感性到理性,从不懂到懂,从有点懂到完全懂,我帮助学生层层深入的理解了倍概念的内涵和本质,较好的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。让我的课堂洋溢着思考的味道,整节课的过程就是让学生逐渐、领悟抽象的过程。学生正是在不断的抽象中把握了倍的概念。
今天这节课,我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,达到了预期效果。虽有些小小的遗憾,如果能再多给学生一些表扬和鼓励,组织教学时再紧凑些,那么效果就更好了,这就是以后我努力的方向。每一次这样的比赛都是难得的机会,从备课、磨课、到最后的上课,都是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,而且在每次上课的过程中我都会有些新的感悟,这些对于像我一样的年轻教师成长尤为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