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年级课文《牛郎织女》教学反思

时间:2023-10-09 14:13:22
六年级课文《牛郎织女》教学反思

六年级课文《牛郎织女》教学反思

作为一名人民教师,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,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,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?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课文《牛郎织女》教学反思,欢迎阅读与收藏。

学生对于本课所讲述的这个民间故事都非常熟悉,课文的语言文字又通俗易懂,所以备课的时候我就在想,这课我应该教一些什么?怎么教才能更有效果?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,显然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了解故事、指导朗读的环节上了。所以我为今天的课确立了两大内容和目标:一是让学生通过自学、交流读懂人物;二是引导学生了解民间故事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。

第一板块,我让学生找出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主要人物,然后让学生自学批注,圈圈画画,结合课文语句谈谈对人物的认识。接着我尝试性地放手让学生来讲,请了三个同学到台前主持“人物评论”交流,把品味、感悟还给学生。没想到同学的积极性很高,他们对人物逐个进行了交流、补充,甚至争论。

首先是牛郎,他们先说了牛郎的勤劳能干,又从后文读到了他的重情重义;其次是织女,除了心灵手巧,他们也读出了织女的敢于抗争;接着学生在评论王母娘娘这个人物角色时,有的学生认为王母娘娘心狠手辣,破坏了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,可恨;有的认为王母娘娘残暴,不顾织女两个年幼的小孩,狠狠地推倒他们,可恶;也有的认为王母娘娘法力无边,划出天河把牛郎织女活生生的隔开。应该说,孩子们的理解是相当到位的,我预设的,他们都谈到了,有些我没想到的,他们也谈到了。

在充分讨论交流之后,我首先肯定了同学们的思考和发现。在此基础上,我话锋一转,请学生再次浏览课文,找找这样的一篇民间故事与我们平时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,它要表达的是什么?作者又是怎样来表现这个故事的?

首先,我让学生找一找,课文中除了刚刚讲到的牛郎、织女、王母,还讲到了哪些人物或动物。孩子们找出了兄嫂、老牛、喜鹊等,然后我们把这些人物分成了三类:天上的,织女、王母;人间的,牛郎、兄嫂;而老牛和喜鹊则是沟通了天上和人间的“桥”。然后告诉学生,民间故事往往用奇异的形式讲述人与人,人与动物的种种关系,从生活实际出发,又超越现实,往往有异想天开的成分。老牛做媒,喜鹊搭桥就是表现手法。

第二,我们找到了民间故事的一些语言特点:一座山、一个湖、一片树林……同时每小节开头都有表示时间线索的.词语。

第三,悬念的设置。人物出场的悬念,第三小节,第四小节,第六小节老牛的皮这个悬念。让学生明白悬念让故事的情节不断往下发展,也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。

第四,反衬的运用。兄嫂对牛郎冷酷、王母对织女的无情,反衬老牛对牛郎的好,牛郎与织女之间的真挚感情。

最后,让学生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,故事为什么把王母写得法力无边?再让学生说说牛郎织女一年一见,美满吗?这时,出示故事的背景,让学生明白把王母写的法力无边正是对当时统治阶级一手遮天,残酷统治的一种影射,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为故事安排了一年一见的情节,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、追求,对封建统治者的抗争。

老师讲的是学生的空白点,也让这些空白点成为孩子的生长点。在学生了解了民间故事的这些特点之后,我又补充了另外三个民间故事《孟姜女》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《白蛇传》让学生根据课上学习的方法去阅读,读故事,品人物,再想想作者是怎样表现的。很多同学找到了孟姜女哭倒长城,梁山伯祝英台的化蝶,雷峰塔的倒掉等到都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封建势力的反抗,而化蝶、塔倒也是人们对美好、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。

这样让学生透过民间故事的故事情节,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,树立正确的人生观,真正做到了会读。我想这就是本堂课孩子最大的收获吧。

《六年级课文《牛郎织女》教学反思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